我们需要更多的全科医生

基层医师招不来、留不住?

“长期以来,不少地方反映基层医师招不来、留不住?”面对记者的这一问题,全国政协委员、首都医科大学全科医学与继续教育学院院长吴浩直言:“要加强以全科医生为重点的基层医疗卫生人才培养和配备!”

“当前,患者就医存在‘两难一贵’现象,影响了医患和谐。”吴浩表示,“一难”是大医院分科越来越细,患者生病后不知道应该挂哪个科,疑难杂症患者就诊则更为曲折。“另一难”是由于医患之间天然的信息不对称,导致医患双方之间难以在最初就建立起绝对的信任,不是所有医生都愿意冒风险帮助复杂疾病的患者做出治疗或手术的选择。有些医生选择保守治疗,可能带来医疗不足;有些医生选择依靠大量检查检验手段支撑治疗,可能带来过度医疗。某种程度上讲,“一贵”便是“两难”的产物,即患者就医费用和相关社会支出不断提高。

“其实,全科医生有着‘临床医生’和‘健康顾问’的双重身份,具备丰富的医学知识和实践经验,与居民拥有近如友邻的良好关系。这些特性,便于全科医生帮助患者避免盲目寻医和反复寻医,进行医患共同决策,减少相关支出。”吴浩说,而且全科医生作为居民身边的医生朋友,可以发挥疾病预防、慢性病长期管理、康复护理、安宁疗护等专业优势,从居民全生命周期的角度给予患者安慰和帮助。

全科医生是“二流医生”?

有不少居民可能会认为全科医生是“二流医生”,不仅担心其治不好病,还担心其耽误病情。“这些都源于居民对于全科医生、全科医学的不了解。事实上,全科医生也是一类专科医生。全科医生和其他专科医生并没有孰高孰低的区别,也并非上下级关系,而是分工协作关系。”有着多年基层卫生服务中心诊疗及社区卫生管理工作经历的吴浩感慨道,从知识结构来看,全科医生需对患者的整体健康状况进行评估和管理,同时还承担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职能。因此,其掌握的知识面相对宽泛,既包括内科、外科、皮肤科等常见病多发病诊治知识,心理、运动、饮食等健康保健知识,也包括公共卫生、应急处理等公卫服务知识。从就医模式来看,大医院就医更多的是陌生人医疗模式,专科医生对患者并不熟悉。基层就医则是熟人医疗模式,全科医生就生活在居民身边,对于居民的生活习惯、遗传病史、身体状况等都比较了解,能够据此更加精准地鉴别居民的患病情况,也能够据此为居民及其家庭提供全面的、贴心的、适用的健康管理服务。从协调能力来看,全科医生可以协调院内、院外医疗资源以及社区公共资源等,为患者提供协调性服务,如追踪患者的转诊和会诊过程,组织患者的预防保健、健康监测、健康促进、健康教育等服务。

“综合性、便捷性、协调性是全科医生所拥有的专业优势。只有消除大家对于全科医生的误解,才能真正推动全科医生队伍发展。”吴浩坦言。

主动选择全科医生、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就诊的居民占比低?

如今,主动选择全科医生、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就诊的居民占比仍然较低。如何扭转这一现象,吴浩认为,最根本的原因在于全科医生还未得到居民的信任。在他看来,全科医生想要得到居民的信任,首先必须要拥有较高的素质。全科医生接诊患者的疾病谱非常宽泛,由此决定其需要学习大量的专业知识。因此,建议通过院校教育、转岗培训、继续教育等方式,推动全科医生熟练掌握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治技能,并拥有帮助疑难重症患者及时转诊的协调能力。鉴于个人精力是有限的,建议全科医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学习。其次,坚持推行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是推动全科医生获得居民信任的重要保障。中国没有实行强制基层首诊制度,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可以弥补这一短板。通过签约,全科医生将和居民建立长期服务关系,由被动服务变为医患双方主动沟通、共同决策,由相互不信任变为医患互信。如此,全科医生将能更好地为居民提供疾病预防、识别、治疗、转诊、管理、控费服务,并能通过大量“实战”快速提升自身能力。

《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提出,“促进优质医疗资源扩容下沉和区域均衡布局,加快建设分级诊疗体系,推进紧密型医联体建设,强化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让优质医疗资源沉下去,提升基层医疗服务能力,是构建优质高效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重要内容,也是全面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的迫切要求。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发展壮大医疗卫生队伍,把工作重点放在农村和社区。”

对此,全国政协委员、首都医科大学全科医学与继续教育学院院长吴浩的建议是:加强全科医生的培养、配备和观念引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