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开始,对于韦东奕一事,社会上有褒有贬,有赞有弹。“赞”的是,韦东奕过着简朴的生活,一门心思把精力放在对数学的研究上,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弹”的则是针对韦东奕的个人生活、形象以及与外界的沟通上。随着舆论的发酵,对韦东奕的赞赏占据了主流,网友甚至发出感叹——“箪食瓢饮,真大神是也”。
韦东奕之所以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可能是因为他的个人形象与大众刻板印象中的科研人员相比太过不同。其实因为科学研究自由探索的特点,科研人员也就没有统一的范式和标准。有的不喜欢对外交往,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放在实验室里;有的不讲究穿着,专心在自己的研究领域探寻真理;有的不关注人情世故,一心朝着做好科研的目标前进;有的不求田问舍,把科研事业当作人生的最高境界;也有的工作生活两不误,科研成就突出,生活丰富多彩……
“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材。”一个社会要有创新活力,就需要千帆竞发、百花齐放,需要各美其美、美美与共。如果都是“流水线”上生产出来的标准“产品”,如何能扛起创新的大旗,攀登科学的高峰?
不同的人有不同追求,不同的人有不同寄托。社会为科研人员营造好的科研环境,并不一定都是给多少钱,多少帽子,多少项目。最重要的还是要创造相对自由宽松的环境,使科研人员能够遵从自己的内心,发挥他们的专长。让专心研究的人,能够安安静静搞研究,不受外界打扰;让有意愿对外传播科学知识的人,多做些把知识和成果传递给社会公众的科普工作。
关注带来进步,讨论凝聚共识。韦东奕一事引起这么大的反响,也折射出社会公众对科研人员的关注越来越多,期待越来越高。北大“韦神”走红事件带给我们更深层次的价值考量是,科研人员需要更多自由发挥的空间,社会需要对科研人员更加“温柔以待”。期盼科研人员能在创新的天空中自由飞翔。